黑膠唱盤的轉動種類大致區分為惰輪驅動、皮帶帶動與直驅馬達轉動三種型態。每種型態都有各自的優點與缺點,這裡先就皮帶帶動的特例之一的絲帶帶動略述。
轉盤中的絲帶帶動,大部分是級數不低的唱盤才會採用。為什麼?
以橡膠材質的皮帶做為帶動轉盤的唱盤極為普遍,從最普及的產品到極高階的製品都有廠商製造販賣。這條橡膠皮帶最主要的功能是將馬達的轉動能量傳遞到轉盤去,所以負責初始時期從靜止到轉動的工作,等轉速安定後改而變成維持轉速恆定的作用。
單以馬達與轉盤之間的關係,扭力愈大的馬達與重(質)量愈輕的轉盤才是理想的制御形式。這樣子才能讓馬達啟動轉盤旋轉時,從靜止到快速到達定速,然後當轉速有所變動時快速將變動的速度糾正回來。為什麼會有速度變動?首先,當做轉盤旋轉中心的軸承有不可避免的轉動摩擦力,所以當我們不加上任何動力源讓轉盤空轉,轉盤最終一定會停止不動。轉盤定速回轉時,請記住這時候馬達的轉動能量與軸承旋轉的摩擦力所造成的煞停能量相等,這樣才能定速轉動。
另一個影響轉盤轉動穩定的變因是針尖在唱片溝槽循軌時的摩擦拉力。這個摩擦拉力是變動值,隨著溝槽深淺、頻率不同隨時變動,然後經過唱片透過唱片墊直接傳達到轉盤身上。這股力量乍看之下似乎不大,但是對唱片溝槽等級的微觀世界,對聲音的影響卻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大。這個議題並不在今天討論的範圍內,等以後聊到唱片墊的影響時再來說明與驗證。
理論上皮帶帶動唱盤的最佳模式應該是有力的馬達配上輕量的轉盤,這個考量點導出來的結果與初期的直驅馬達理論一致。既然是音響產品,成品做出來後一聽卻發覺全然不是這回事。然後很容易發現轉盤越重音質表現越好,這部分的細項牽涉到唱盤轉動機制的深入討論,與主題的關聯也不大,以後也會找機會論述所以暫時割愛。
當唱盤製造廠商發覺轉盤越重越好的時候,自然而然的會在轉盤材質與重量上斟酌。所以五公斤或十公斤甚至達二、三十公斤的轉盤所在多有。然後,橡膠皮帶的問題就一一浮現。因為橡膠是彈性物質,轉動輕質量唱轉盤時不會有太多的問題,但是一遇到大質量的轉盤時,轉動的過程中無法避免拉長、回彈、擠壓的彈動現象,連帶使得轉動的穩定性變差。為應付這個麻煩,有些廠商會捨棄常用的約5mm的平板圓形皮帶而改用8mm的加厚型皮帶,即便如此問題還是無法完全根絕,畢竟橡膠本身就是一種容易變形的物質。於是本身不具彈性的絲帶就此登場,成為高階唱盤的理想驅動手法。
篩選後的絲帶除了不具彈性外,還有粗糙的表面來提升傳遞旋轉能量的效果,一時之間蔚為高階唱盤馬達帶動轉盤的不二選擇。
近日拜會幾位玩家,發現他們都在自己的轉盤上面以一條絲帶做為轉動轉盤的帶動方式。這種方式不能說有什麼大問題,但是還是可以歸納出幾個缺點。首先單線所能傳達的馬達動力有限,即便是大質量轉盤的轉動慣性可以減少轉盤因種種因素造成的轉速變動問題,仍然很難及時補充動力來修正轉速變動。其次將絲帶連結成環狀就必定有(打)結點的產生,這個結點每次經過馬達普利時會有抖動與咬合失緊的問題出現。
上述問題的解決策略不難,只要將絲帶纏繞三圈後打結,絲帶與馬達普利的連接摩擦面便能有效提升,馬達的動力傳遞會更有效率,於更短的時間內到位進行修正動作。
相較於單線絲帶的節點與馬達普利接觸的瞬間會有不安定且無可避免的抖、震動。三圈繞接的絲帶在旋轉過程中,除非繞接時太過潦草,否則轉個幾圈就會把結點扭到普利的相對外側,然後真正與馬達普利接觸的部分是沒有結點的那兩股絲帶,轉動之中自然少掉一個不安定的震動源,聲音特別是中、低頻會有不小的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