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滑臉書時看到一篇關於海飛茲黑膠唱片的貼文,為文者在文章內容提及今日音樂迷對小提琴的一代宗師海飛茲演奏風格的普遍誤解,所謂的「冷峻」在他放送的「白狗」版本中轉而成為聲音表情最豐富的版本。
當然文章下面的留言也有朋友指出「白狗」=「壞狗」,要聽就聽「陰影狗」。對這個建議基本上我是同意的,只不過把白狗形容成壞狗卻也大可不必,畢竟它仍然保留甚多海飛茲的演奏特色,甚至讓我們可以清楚聽見時間對音樂保存嚴酷的考驗,也提供今日樂友茶餘飯後持盤比拚的另類樂趣。
這篇文章標題為古典樂迷的黑膠版本探究,用來跟音響迷的黑膠版本探究做出區隔。兩者的主要差異在於前者著重於演奏技藝的呈現,後者重視音樂與音質的鮮度保留。兩者當然有共通的部分,相違處有時還是考較音響系統細節再生與處理能力的考驗,即便持有相同的珍貴版本卻未必能將唱片溝槽中的演奏細節如實挖出。
下面兩個音檔擷取自1957年海飛茲演奏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開頭部分,使用的版本是最早期的陰影狗版本。兩個音檔間演奏細節的差異不難分別,代表即使同樣一張唱片它的演出各表的空間仍舊極其寬廣。
LSC-2129 Sony 01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IHfISYvzfaXKsXJ-79Xqu3cpuHFZ_l93/view?usp=sharing
LSC-2129 Ikeda 01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pC6KfUlvyqSOOQuu-8rEBHpDSCfig3rF/view?usp=sharing
黑膠版本的探究有必要分成音響迷與音樂迷來分別嗎?這是一個相當有趣的問題。
大凡音響迷,大部分不僅實事求是更有吹毛求疵的追求完美地個性存在。有趣的是因為留意的重點不同,追求的聲音走向容易向自己的偏好靠近,所以呈現出來對聲音的追求比較容易表面化。舉例來說,不管是唱片或者是器材的比試,音響迷很容易發現比試前後的差異,也知道如何取捨讓聲音表現更趨近於自己的追求。所以大部分的音響迷注重的是低音勁、中音厚、高音通透(參考無間道的經典對話),務必要讓聲音達到自己的美音標準。
音樂迷的黑膠版本為何?
對音樂迷而言,跟音響迷最大的不同在於對演奏細節的極端追求。以古典音樂為例,最簡顯的差異在於音響迷熱衷的唱片品牌常常是DECCA或EMI,音樂迷喜歡的不外乎DG與Philips。對音響迷而言DG的聲音乾扁枯瘦,認為不登大雅之堂的迷哥並不在少數,偏偏任何聽古典音樂稍深的人架上一定不乏黃標大盤。
了解這個議題前,我們必須體認一件事實,演奏家除了各自擁有的獨特的音樂性之外,其實也是另類的運動選手。面對一首首曲子,不僅要彈(演奏)得飛快,還要正確無誤。而弱音不僅要小聲,還要清晰可辨。企圖心強的音樂家常常思考如何在旋律線上翻出更多層次,如何在音符上添加更多華彩。雖然DG的錄音乍聽之下淡而無味,然而等音響系統往更中性、更安靜的領域提升後,讓多彩的音色與瞬發即逝的音樂細節完整呈現後,錄音的威力才會顯現出來。密爾斯坦那套演奏生涯最精華期的巴哈夏康舞曲,於臨界刮耳邊緣的精采錄音,擘劃出昇華精神般的聆聽體驗,也唯有德意志的DG大帝國才能「做」出如此經典的錄音。
密爾斯坦演奏巴哈夏康片段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7176m9gIv9tLvABspuEZFrVJixio6Cer/view?usp=sha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