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幾天,朋友入手一個類比小玩意兒要裝在唱盤上使用,託我過去幫他看一下設定有沒有問題。抵達他那裏時他正在播一張五木宏的演歌唱片。確認小道具的設定沒問題後我把注意力拉回他正在播唱的唱片上。那是一張台灣在早些時候自行翻版的國賓唱片,我跟朋友說這類型的唱片最好不要使用好的唱頭播唱,他問我為什麼?我稍微跟他說明一下,他馬上了解也決定不再播唱這些唱片。其實也不是說完全不能播唱這類型的唱片,只不過這些翻版唱片對唱針的磨損遠大於原版唱片如果真的想去播放它,我會建議你改用兩三、千塊錢的唱針使用即可

1980年代以前台灣還處於戒嚴時期,社會處在高度的監控管制,音樂軟體必須逐批取得許可後才能限量進口。台灣曾在日本統治下數十年鄉土民謠與流行歌曲都避不開日本文化的餘蔭,所以執政當局對日本歌曲唱片的審批也趨於嚴格加上彼時日本唱片的價格高昂,為滿足社會對日本演歌類的普遍需求於是翻版唱片便因應而生

解嚴後,社會風氣日趨開放,對音樂多樣化需求驅使國內企業開始引進國外授權生產的台版唱片。較無意識形態的古典音樂跑在前頭,其中以福茂最為積極,所生產的唱片質與量俱佳然後四海與上揚跟進。流行音樂也有金聲與太平洋引進國內,然而日本演歌幾乎在這塊市場上缺席,導致現在在市場上買到的國產演歌類唱片幾乎都是沒有版權的翻版唱片

取得國外授權的唱片公司製造唱片的來源,不外乎進口壓片母盤然後在國內壓製生產,或是取得母帶拷貝然後在台灣刻製生產。這兩種方式所生產的唱片都可以安心在優良的硬體上播放不會有損壞珍貴唱頭針尖的疑慮。至於翻版唱片為什麼對唱頭針尖不友善?我會向各位一一道來。

鑒於我手上的翻版唱片不多,好不容易翻出一張原版與翻版俱有的品項,就拿這張來當範例解說。

都春美.jpg

左手邊上下兩張照片是日本原版的Columbia唱片套以及內標右手邊則是台灣的翻版唱片的封套與內標。這張翻版唱片既沒有製造產商名稱,遑論公司住址與聯絡方式,而且標號是片王的001(封套的右上角)。當台灣授權唱片價格普遍在百來塊錢的時代,這類型的翻版唱片價格普遍落在10~30塊錢左右,相對廉宜的價格品質當然得打上大大的問號

取出唱片查看,與光滑無瑕的正版唱片相比較,粗製濫造的痕跡處處可見。首先最明顯的地方是唱片的最外緣出現鋸齒狀參差不齊的邊角(綠色箭頭處)。

關於翻版唱片一二事(一)

其次,在唱片內圈音軌結束導溝槽旁有大面積的光滑面翻版唱片在這個地方有大量且不規則的細紋,這些附加的細紋有可能是在翻版時讓唱片與翻模容易分離的做法

關於翻版唱片一二事(一)

紅色箭頭處可以看到許多細紋,這些細紋密密麻麻分布在整個同心圓外環的空白處,照片因為角度的問題只能看到兩側有明顯的細紋。

由於翻版唱片由字義可知它是拿一張原版唱片直接翻模當作壓片母盤來使用,因為兩面是各自翻模然後合而為一,拼接之際唱片外緣自難完美對齊,故有鋸齒狀外緣產生。

由於母盤來源是使用市售成品唱片這些唱片在一般環境下只要抽離內套就會有吸附灰塵的問題產生。唱片上吸附的灰塵在播放過程中會被唱頭針尖推離,不會導致唱針的磨損。然而翻版唱片在翻模過程中這些眾多的細小灰塵會固形成為不可撼動的凹凸點,唱針在這種粗糙不堪的溝槽中循行當然會加速針尖的磨損。

由於唱片溝槽的形狀是不規則的刻痕,觀察上比較難以區別優劣,我們可以從溝槽底端的線形刻紋來看看兩張唱片的差異點,了解問題的癥結點在哪裡。

關於翻版唱片一二事(一)

上面是是日本原版唱片的溝槽照片,白色部分是唱片的水平面,暗黑色部分是蘊含音樂訊號的溝槽,中間那條淺淺窄窄的白線是V行溝槽的底端。

請注意這條溝槽底端的刻線呈現明顯的收斂線狀,是直角V形刻片頭刻出的痕跡。

關於翻版唱片一二事(一)

回頭看看翻版唱片的溝槽照片,這條溝槽底端的刻線外觀出現發散現象,代表這個底端再也不是V形溝槽而是平坦的粗糙面。這部分最大的問題是唱針在循軌的時候有觸底的疑慮,導致針尖在溝槽裡跌跌撞撞地滑行。此外,由於售價廉宜,這類唱片往往會使用滯銷的唱片溶解後當成二次料再製,雜質自然大增,磨損唱頭針尖的風險極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keda9r 的頭像
    ikeda9r

    合笙造音坊

    ikeda9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