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想買唱臂,相中FR-64跟FR-64fx,問我如何取捨?這是個蠻有趣的問題。
首先,這兩隻唱臂都是四十餘年前的舊產品,難道今天的新製品無法匹敵?這個問題很難有個確切答案,眼前中階以下的新製品的確看不到有什麼驚艷之作,高階製品的價格又非一般人所負擔得起,我在幾個場合聽過一些不算便宜的唱臂,基本上並沒觸動我的心弦。所以包含FR在內的這些過往銘品自然在重視CP值的現代黑膠唱盤玩家間蔓延,所以才有此一問。
FR-64/66系列的設計者是日本類比界大佬的池田勇先生,不管是唱臂抑或以後會談到的無針桿唱頭的設計,都是個天才型人物。今天要說的FR-64系列,除了幾個小改款忽略不計外,它的產品歷程為FR-64 – FR-64S – FR-64fx。其中FR-64跟FR-64S是孿生產品,除了材質不同外大概就只有側重錘的形狀有異。側重錘原本是用來平衡針尖到唱臂支點這條虛擬線兩側質量不平衡的補救措施,FR-64S採用的是比重較大的不銹鋼FR-64似乎是使用鋁合金材質,所以FR-64的側重錘用的是外型較小的扁圓形金屬塊,FR-64S則是長條圓柱形的不銹鋼棒。我本身收藏的是FR-64S,所以只就FR-64S與FR-64fx做大略的比較與說明。
音響器材的評比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每個人對聲音的喜好與追求並不相同,而且會受時間、空間與心情而改變。對曾經滿意得不得了的聲音表現突然覺得不足,然後動心起念興起換機的念頭不正是所有音響迷的共同經驗嗎?所以,一件銘品只要有基本的音質與要求,特別是類比相關器材,能對應教調出現更多的音色變化與細節差異,讓用家可以隨心所欲的調至自己所希望的聲音表現,應該是一件好器材的必要條件之一。
兩隻唱臂除了材質不同外,最明顯的差異只有底座大小、抗滑形式與側重錘的有無。
上面這張照片由左至右分別是FR-64fx/FR-64S/FR-66S/Ikeda IT-407的唱臂底座。左邊兩顆為鋁材質,第三顆FR-66S用的底座是不銹鋼,最後一顆則是不銹鋼與銅兩種材質構成。中間兩顆底座是最早的產品,很明顯的池田老先生很早就意識到底座與聲音表現有所關連,只有在自家最高階的產品FR-66S採用重量級底座。
稍後出品的FR-64fx的底座比之前FR-64/FR-64S所附上的明顯加強與增厚,聲音的安定度有所提升,但是我覺得還有更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只要在網路搜尋一下,可以發現不少的資訊,強烈建議此系列唱臂持有者都應該嘗試。
FR-64fx不僅取消了側重錘的設置,抗滑機構也大幅度更動改成拉繩式構造。
這個更動更是延伸到往後池田老先生單飛創立的Ikeda產品,意味著這個側平衡在理論上有所需要,但在實際上似乎可有可無,然而用來調音自有其功用存在也是不爭的事實(稍後再述)。我曾經就此問題請教過池田老先生,他的回答是與其留下一個可有可無的聲音變動機構,倒不如跳出窠臼將它重新設計納入整體設計之中。好處是聲音表現更符合設計者的設定,缺點當然是少了一個改變聲音的有趣工具,手上有FR-64S與FR-66S的用家一定要仔細地玩玩這個有趣的側重錘。
相對於拉繩式的抗滑機構,FR-64S使用的是橫桿連動機構,除了反應靈敏度與廢震無適當阻隔措施,這也是較明顯的缺點。基於抗滑問題較為複雜,很難用短篇幅說清楚,有機會再以這兩隻唱臂為例以專篇來進一步討論。
最後,我建議這位朋友選擇FR-64fx。
附加說明一下,當你調整好FR-64S享受音樂時,建議你轉動一下那個往後在Ikeda唱臂製品不復見的側平衡錘,應該會有驚喜發生,我個人比較喜歡約30~45度往前傾的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