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到目前為止海飛茲演奏的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在不同的唱頭或是不同時期的壓片版本中,即便是同一錄音也呈現出三種不同的演奏細節。演奏細節的差異仔細比較之下,甚至會影響聆聽者對演奏家的評價,在耳聽為憑的信念下許多愛樂者誤以為從自己的音響系統中聽到的就是音樂家本身的樂念。其中又以唱片評論家的角色較為微妙,以前國外的唱片評論家多半有扎實的現場聆聽經驗,所以演奏家現場與唱片裡的表現會互相參照然後再做評論,而且三不五時會提醒樂眾”錄音是錄音,現場是現場”,多半也是基於自己的軟體聆聽經驗,知道現場與錄音會有相異的表現相較之下,今日的音樂評論家對自己聽到的聲音太過自信,因此經常會出現有趣且充滿個人特色的評論。

在一般的家用音響系統,要重現出現場般的音色與細節自屬不易。然而在高階且教調良好的系統,聲音表現未必會不如現場。如今的現場演奏特別是在台灣,泛指在音樂廳聽到的演奏。中大型音樂廳目前必須面臨的問題是偌大的空間勢必稀釋樂團或音樂家所發出的音樂能量,大空間的殘響問題很容易讓音樂的清晰度受到影響,所以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的錄音有相當大的比例並非是在正規的音樂廳完成,反而會利用空間相對較小且樂團或音樂家的演奏位置可以自由變更找出錄音甜蜜點的廳堂使用,像是DG的柏林耶穌基督教堂或是DECCA的Kingsway Hall。

古典樂迷的黑膠版本探究(三)

不是說現場音樂會的演奏效果不好,而是說該場所的聽眾席因為大空間的因素造成人均音樂能量的配額嚴重不足,稀釋後各樂器因為空間因素造成的音壓不等與音色淡化的現象會一一浮現。譬如說弦樂器的最大個的低音大提琴,在密閉的小型空間發出來的聲量絕對可以讓你通體共鳴並將室內不牢靠的懸吊物震得嘎嘎作響。然而在大音樂廳,即便你眼見低音大提琴奏者拼命拉、撥奏,恐怕你聽的只會是微弱無力的聲響。若是遇到設計不良的演奏空間,即便眼見某樂器演奏家努力拉奏耳朵卻絲毫聽不到該樂器所發出的聲音亦非罕見(豎琴是最容易判斷的樂器之一)。

相對於現場觀眾席的不足,錄音則是在樂團或演奏家的左近上方或身旁近側設定收錄音用麥克風。這種設定對於樂團或者器樂演奏家的音樂能量捕捉相對有利,且能將音樂細節盡可能收錄在錄音裝置裡,這些演奏細節即便你在錄音現場也會因為所處位置不同而難以全面捕捉,成功的麥克風設定往往是好錄音能正確捕捉演奏家巨細靡的驚人技巧的要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keda9r 的頭像
    ikeda9r

    合笙造音坊

    ikeda9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