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海飛茲的錄音以及相關發行的唱片,是不是越接近錄音年代的唱片越能再現海飛茲的驚人技巧?從比較過的幾版本來看的確如此。
所以,聆聽古典音樂一定要找最早期版的唱片囉?關於這點我卻是持保留意見。
以前興之所至我會仔細的做些版本比較的聆聽,有些是私下自己做比較,有一些則會在音響室裡比較給來訪的朋友聽聽。有很多例子當然會讓人覺得比較的真的是相同的演奏錄音嗎?在極度放大的演奏細節挖掘下,在演奏史上公認強者的演奏家或指揮家幾乎都有令人敬畏的音樂表現。相對地隨著演奏細節的披露,出乎意料之外的平庸錄音演出也不罕見。照理講,大部分的錄音時期都已經進入允許多次錄音、片段剪接的高度編輯年代,居然還會出現貽笑大方的演奏結果,留下頗令人有跌破眼鏡的笑柄。不過秉著隱惡揚善的美德,還是提過便罷!
舉個我以前常用的例子,黑膠友眼中的超級錄音:萊納指揮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天方夜譚。
這六張唱片,年代前後順序由上左到上右,再由下左到下右,橫跨一九六零年代到一九八零年代的發行版本。當初採用比較的是第三樂章(即第二面開頭),弦樂組導入後的幾項木管樂器的音色與演奏細節。毫無疑問的,弦樂器間的分離感與不同木管樂器間的音色出現「共通現象(音染)」,音樂描述的清晰度也是按照順序的早期版優於晚期版。然而,音樂詮釋上並無太大的差異。這個演奏錄音我從下中的0.5 Series版本開始聽起,一樣被迷得不能自已。
後來美國Classic Records出了限量版復刻片,聲音一片迷濛,也就沒把它放入比試的行列。其實LSC-2446這個編號在SD(陰影狗)與WD(白狗)之後還有較晚期Red Seal(無狗標)只不過我手上這張的第二面雖然盤質無礙卻明顯聽出聲音扭曲,感覺上是刻片母帶已經變形卻不察而製造出來的異盤。不過因為隨手一放,不知丟到哪裡去了,等哪天找到再與君共享,見證刻片母帶壽終正寢前的足跡。
寫到這裡終於要進入正題,為什麼標題是「古典樂迷的黑膠版本探究」?這有什麼不妥?如果我以後再寫篇「音響迷的古典黑膠版本探究」,那就可以互相比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