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女大提琴家瓦蕾夫斯卡

這張唱片是幾乎快成為傳奇的美籍女大提琴家瓦蕾夫斯卡,在飛利浦唱片公司六張協奏曲錄音中的第五張唱片,在這張唱片中她挑戰了兩首難度極高的俄籍作曲家的作品,對於一個年輕的演奏家而言實屬極大的挑戰。
話說上世紀六零年代中期,大提琴界的彗星杜普蕾(1945~1987)閃耀升起,不過短短數年惡疾纏身,演奏生涯隨即告終,徒留給樂迷無限噓唏。在杜普蕾淡出歐陸舞台之際,另一顆明星接棒由新大陸焉然昇起,並於短短數年間席捲歐陸頗受樂壇好評。說來有趣,乍看之下瓦蕾夫斯卡似乎接下杜普蕾遺下空缺,其實兩人為同年出生(1945)皆為早慧才女,杜普蕾於十六歲登上樂壇大放光彩之際,瓦姬卻也早已在三年前與華盛頓國立交響樂團共演聖桑的大提琴協奏曲了。只不過、杜女從此鍾情於舞台而瓦姬則是選擇進入巴黎音樂院繼續深造,因此才會留給樂迷杜女先於瓦姬的錯覺。
在上個世紀的古典樂壇中,整個五十到七十年代末,文化根基不夠深遠的美國樂壇一直被視為歐陸樂壇的附庸,即便美國政府處心積慮地想扶持自己的音樂家能在古典樂壇上佔有一席之地,卻也不得不正視自己根基不夠穩固的缺憾,因而大量引入歐陸資深音樂家們來協助帶領美國樂壇步入正軌。於是幾乎所有重要樂團指揮這種指標性的職位皆由歐陸名家引領,單單只留下紐約愛樂一職由伯恩斯坦聊備一格地做為美國夢的最佳樣版,只不過這個樣版後來還假戲真做,倒讓伯氏擠掉貝姆與卡拉揚並列為二十世紀末期最重要的指揮,這一直是我個人所難以認同的觀點。
四、五十年代大量引進歐陸名家後,六十年代開始開花結果,最有可能冒出頭的獨奏家們由鋼琴家范克萊邦與堅尼斯率先出頭,雖然各領風騷數年卻因手傷也只能退出樂壇,而更需要時間細火慢燉的指揮家們,除了樣板的伯氏屹立不搖外,卻是無心插柳般的造就一羣外國指揮家競相在這民族的大熔爐裏綻放光芒。文化,果然是難以速成。
這幾十年間,美國音樂家幾乎都只有本國市場而難以打進歐陸樂壇,獨獨早慧才女瓦蕾夫斯卡於美國出名卻明智的選擇進入處在歐陸音樂大本營的巴黎音樂院,不斷的汲取音樂養分,終於成就她成為一位大音樂家的所有準備。
她在飛利浦的六張協奏曲錄音皆由歐陸樂團擔綱伴奏,所得到的名聲也是美國政府窮盡一切努力想複製於其他音樂家身上的夢幻待遇,只可惜,世事造化無常,瓦姬竟落得在美國沒有經紀人的窘境,再加上一切的陰錯陽差竟使我們錯過這位素質極優的女大提琴家的二十餘年的音樂歲月,政治之所以殘酷,由此可見一斑!
這兩首俄籍作曲家的大提琴協奏曲各花一天於蒙地卡羅錄製,我特別鍾愛在第一天錄製的普羅高菲夫的協奏曲,曲思宏偉搭上演奏鏗鏘有力,很難想像如此力演竟然是出自於一位女流演奏家之手。只可惜,這兩位橫跨於大西洋兩岸的才女,一因主觀而逝、一因客觀而困,讓樂迷們少掉許多天籟之音享受,殊為可惜。
也還好有三位日本醫師的不倦勸導,在瓦姬即將成為逝去傳說之前,讓她重返樂壇,實在是大功一件。而裕昌身肩大任即將為這個傳奇留下有聲紀錄,更是莫大功德與佳話。
有朝一日,語及瓦蕾夫斯卡傳奇,便不忘帶上台灣高雄一筆。

女大提琴家瓦蕾夫斯卡

女大提琴家瓦蕾夫斯卡

女大提琴家瓦蕾夫斯卡

女大提琴家瓦蕾夫斯卡

女大提琴家瓦蕾夫斯卡

女大提琴家瓦蕾夫斯卡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Walevska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keda9r 的頭像
    ikeda9r

    合笙造音坊

    ikeda9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